从生活中来,到经典中去——阿胶所具备的补血、滋补、美容功效自然不是空穴来风,它是历经自西汉以来两千多年的医用实践总结而来的。中国人在追求生命健康的探索中从未放弃,阿胶的功效也是来自于生活实践,沉淀至医药典籍中的。
最早记录胶功效的是《五十二病方》,它集中体现了汉代人们从生活中提炼总结出的医药精髓,其中已有补血、止血、祛风以及安胎等药用价值的记载,由此印证了胶的药用价值历史悠久,胶已成为中医药的缩影。
中医是人们在几千年历史中历经了生存挑战和缠身病痛总结出的生活经验,为了不断追求生命和健康,人们将医药方面的生活经验记录下,便形成了中医机理和药方。在19世纪西药走进中国人的生活之前,中医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依靠,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精髓。
最早的方剂书籍帛书《五十二病方》就在这座马王堆汉墓陈列馆中。▼
西汉《五十二病方》
湖南省长沙市的东郊有两座土丘,因外形很像马的鞍具而被当地人称作“马鞍堆”,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利苍及其家属的墓葬,后被称为马王堆汉墓。1972-1974年间,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先后发掘了三座西汉时期墓葬,其中二号墓的是汉初长沙丞相轪侯利苍,一号墓是利苍妻,
三号墓是利苍之子。墓葬内的随葬品十分丰富,共出土丝织品、帛书、帛画、漆器、陶器、竹简、印章、封泥、竹木器、农畜产品、中草药等遗物3000余件。此外,墓葬中还出土有保存完好的女尸一具以及中国迄今所能见到最早的方剂书籍帛书《五十二病方》。
中医经典著作中对阿胶功效的记载,自西汉以来既是代代传承,也在不停地丰富和深入。成书约在东汉时期,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记载:阿胶“生东平郡,出东阿”,这也印证了东阿阿胶的历史已有2000余年。
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千金翼方》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中医药典籍之,其中记载“阿胶味甘、微温,无毒,主心腹内崩劳极”内容,说明阿胶对于补益虚损、缓解疲劳等方面都有很好的疗效。
被后人誉为“药王”的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
唐代《千金翼方》
公元581年,被后人誉为“药王”的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他从小就聪明过人,受到老师的器重,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学说。由于当时社会动乱,孙思邈隐居陕西境内的秦岭太白山中,并渐渐获得了很高的声名。当时的朝廷下令征孙思逸为国子监博士,被他拒绝了。孙思邈在太白山研究道教经典,探索养生术,同时也博览众家医书,研究古人医疗方剂。他选择了“济世活人”作为他的终生事业,为了解中草药的特性,他走遍了深山老林。孙思邈还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写成了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两部医学巨著一一《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至明代,中国已经积累了不少医药经典,作为中国古代汉族传统医学集大成者的李时珍,以其毕生精力,亲历实践,广收博采,对本草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总结,在继承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结合个人长期学习、采访所积累的大量药学知识,经过实践和钻研,历时数十年而编成巨著《本草纲目》。
书中不仅考证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综合了大量科学资料,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融入先进的生物进化思想,并反映出了当时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其中也对阿胶的用法和功效进行了补充,认为:“取其水煮胶,用搅浊水则清。故人服之,下膈疏痰止吐。盖济水清而重,其性趋下,故治淤浊及逆上之痰也。”
近年来,东阿阿胶整理了60个阿胶历史典故,再次列举了自西汉以来最为家喻户晓的经典著作中所提及的阿胶功效。阿胶是最早的生物制药,与其同为滋补上品的人参、鹿茸、虫草均为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健康宝藏,它们无需人们的智慧就可以获得,唯有阿胶是凝聚了人们上千年的努力,用经验和智慧炼制而成的“生命之丹”。
本文摘自《阿胶是这样炼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