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1月3日讯 中华老字号是怎么制作药的?这里有第一个走向世界的中医药制品,有9个国家独家品种,是国家首批“中华老字号”,这就是山东宏济堂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宏济堂),成立于1907年,是在山东官药局的基础上成立的,创始人为北京同仁堂十二世乐镜宇。
据悉,“宏济堂中医药文化”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司员工武祥伦是“九提九炙”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915年,宏济堂阿胶获得巴拿马国际商品博览会优等金牌奖,成为第一个走向世界的中医药制品;“人工麝香研制及其产业化项目”获得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填补该领域空白,并为中药现代化提供了一条可资借鉴的重要路径。2017年“宏济堂”入围亚洲品牌500强,品牌价值160亿元。截止到2019年9月,宏济堂共有151个文号、11大剂型。
不怕价高!选用药材“五不要”
《济南中医药志》(1985年12月版)载,“宏济堂很重视地道药材的选用,所谓地道就是讲究产地、季节、货色真实。宏济堂的传统选料是不怕价高,但求货好。比如对产地的要求是,人参必须用东北吉林的野山人参,当归用甘肃岷县的,陈皮用广东新会县的,大黄用青海西宁的,生地用河南怀庆的,白芍用浙江东阳的,蛋皮用安徽芜湖的等。”
据介绍,宏济堂在原料采购中坚持“五不要”原则,即“不是一等货不要,陈货不要,有杂质的不要,非药用部分不要,产地不是最佳者不要”,使药材批发商不敢以假充真,以次顶好。对于产地真伪,能立行鉴别,真正做到采用上等地道药材。1940年,在宏济堂做学徒的王维桢在2015年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说,“宏济堂的草药熬出来的汤都是清汤清水的,别人家抓的那药浑得不干净,这个咱有十几个人专门挑货,金银花连个叶子都没有,全挑得非常干净。”
九提九炙:300道小工艺熬制精品阿胶
据悉,中国阿胶生产有两千余年历史,20世纪50年代以前均为手工制作,每年制作时间为第一年的白露节气至第二年清明节前,主要考虑是这段时间天气较凉、气温较低,便于胶液凝固及切胶、晾胶等。
记者了解到,20世纪之前,各地制胶基本工艺相似,尤其是熬胶工序多为三昼夜。因为熬制时间不足、熬制过程搅拌不均、水质较轻等原因,胶液中的水份无法及时蒸发,杂质无法全部上浮撇净,使得阿胶透度度低、纯度差、品质劣。所以,阿胶虽被誉为补血圣药,但腥臭重、杂质多、难下咽的情况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转变。
宏济堂创始人乐镜宇为提升阿胶品质,1909年在济南东流水街54号创办宏济阿胶厂。通过参考古籍、文献,根据泉水“清而重”的特质,结合德州黑驴皮的特点,重点对熬胶工序进行了根本性改善。
在时间上,将传统三昼夜熬制延长为九昼夜熬制,使驴皮得到充分融化,使水分得到充分蒸发,使杂质得到充分上浮。这个过程因为增加了3至4天的胶汁冷置沉淀时间,胶汁热凉变化使得腥秽气味蒸发散逸,利于撇净胶沫中杂质,更有利于提清提纯。
在流程上,将以胶工个人为经验的操作工序进行标准化分解,并增加66道工序,细化成为99道工序,再被细化成300道小工序。胶工据此进行标准化操作,精确控制熬胶、提炼、晾胶等环节的时间、温度、湿度。从整个流程上讲,每一块阿胶都要经历切皮—浸泡—洗皮—熬胶—过滤—浓缩—凝胶—切胶—凉胶—擦胶—包装等工序,一个完整流程大约需要80天。
在工艺上,加入当归等滋补性材料,以及陈皮、甘草等调味材料,使阿胶不再具有腥臭之味,口感上佳。在外形上达到了“色如琥珀,墨如莹漆”,在口感上“甜脆适口、疗效显著”,真正成为上佳药品补品。
这种工艺因系乐镜宇精心创制,被称为“九提九炙”或“九昼夜精提精炼法”。由于该工艺操作程序十分繁细复杂,为便于胶工记忆传播,被编成了口诀:“冬至剥毛,惊蛰起灶,铜锅银铲,桑柴火烧,九提九灸,九昼取膏,工序九九,繁而不少,春分阴曝,立夏成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