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山水一方宝。阿胶的功效跟其熬胶用水的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说,离开东阿之水就没有国药瑰宝东阿道地阿胶。中医讲究道地药材,每种生物要有一个气候环境、地理环境来培育它,它才出这个性味,有这个作用,所以人参真得是种在长白山上,除了那里哪儿的山都不行。阿胶出在东阿,就是这个原理,这没有什么争议的。
弘景曰:出东阿,故名阿胶。对阿井水系与阿胶的关系,历代医家殚精竭虑,试图寻找到最有说服力的答案。但只能以“药材地道”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来做回答。
最早记载于东汉时的《神农本草经》:“真胶产于古齐国之阿地,又以阿井水煮之最佳”,“取井水煮胶,谓之阿胶”。
北魏时期的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对东阿井的描述是,“其巨如轮,深六七丈”。
关于水质,北宋时期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到,“东阿亦济水所经,取井水熬胶,谓之阿胶”“清而重,性趋下”
《本草图经》中载“以东阿县城北井水作煮者为真,其井官禁……阿胶,今郓州皆能作之,以阿县城北井水作煮为真。”
在明《本草纲目》李时珍说“其井乃济水之所注,取井水煮胶,用搅浊水则清。故人服之,下膈疏痰止吐。盖济水清而重,其性趋下,故治淤浊及逆上之痰也”。
直到清代嘉定年间,一代杏林宗师福建长乐人陈修园解开了这个谜底。陈修园曾沿运河南下来到东阿县,详细考察了阿井水及阿胶的关系。陈修园道称:“济水之伏流,伏见不常,泉虽流而不上泛,犹如伏脉中之静而沉者,过此则其水皆上泛为川,且与他水乱而不纯矣。故阿水较其旁重之一二不等。”
东阿之水的这种品质,在陈修园看来,与“人之血脉,宜伏而不宜见,宜沉而不宜浮,以之制胶,正与血脉相宜也。”
《药性辞典》也说:“阿胶祛风补虚、和血养阴推为要药,然重在阿井之水也。”
直到1980年,山东省地质勘测局水文队对全国20多处的熬胶用水进行检测分析,证实阿井之水源自泰山与太行山两股地下潜流,积于东阿,经层层地下岩石、砂层层层过滤溶入大量矿物质及微量元素钙、钾、镁、锶等(不含对人体有害的铅、砷等),最后在凿井汲出,水清而重。
古阿井水比重为1.0038,每立方米比其他地方的熬胶水重3.8公斤,金属阳离子、阴离子含量都较高,水中溶解的矿物质较多,这种比重大,含矿物质高的水质正是熬制出优质阿胶的主要原因。
阿井水水清,用之泡皮,熬胶,可减少原料污染,杂质易于控制。
阿井水水重,所带来的好处,是易于去杂提纯。制成的阿胶,分子量小而纯度高,易被人体吸收,药效发散亦快,能迅速通达五脏六腑而滋养筋脉。
阿井水硬度低,含钙、钾、镁、锶等20余种益于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及矿物质丰富,用此水熬制阿胶,可以增强阿胶的疗效,也便于阿胶的长期存放,胶块冬天不易碎裂,夏天不变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