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补血补阴的阿胶,一直是中医治病时的“上品”,历代医家对山东东阿镇阿胶的记载就是明证。
本草开山之作《神农本草经》载:“阿胶本经上品,久服可轻身益气。”
唐代的《药性论》称,阿胶“主坚筋骨,益气止痢”。《千金食治》谓其“治大风”,这个时期的医生,既取阿胶做补益药饵以食疗,又常取其止血以治疗出血诸症。
宋元年间,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国家医药编纂出版机构——校正医书局,整理重要的医经典籍,大大促进了中医药学的发展。此时,大量方书出现,对阿胶的认识也更加深入。如《日华子诸家本草》谓阿胶“治一切风,并鼻洪、吐血、肠风、血痢及崩中带下”,此时除继用阿胶治疗各种出血症外,对于大便秘结、肠风下痢、阴虚燥咳亦常配伍应用。由此可见,当时阿胶不仅用于止血,较汉、唐范围更广,又可用其治疗咳喘、便秘以至目疾诸症,只要是血虚引起的,都可以使用。
明代李时珍在总结前人用药经验的基础上,在《本草纲目》中称阿胶“疗吐血、血淋、尿血、肠风、下痢。女人血病、血枯、经血不调、无子、崩下、带下、胎前产后诸病。男女一切风病……虚劳咳嗽喘急,肺痿唾脓血……和血滋阴,除风润燥,化痰清肺,利小便,调大肠”,该书更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阿胶的效用范围。
上述这些古典医藉,都是当时的政府行为,是政府出面牵头整理或者编纂的国家级典籍,肯定有当时严格的审核标准,中医理论也因此得以传承下来,能记录在上述经典中的内容,都是不争的事实,这些古籍不过是把当时的事实记录在案罢了。
但是,近年来,阿胶的作用受到了非议,非议者多是现代医学从业者,他们的理由是:通过化学分析,阿胶里面无非是胶原蛋白,而胶原蛋白本身无奇,吃进去无非是分解成氨基酸,而由胶原蛋白分解的氨基酸,其他食物也可以提供,非独阿胶,由此否定了阿胶的价值。
阿胶之所以能历经千年流传至今,肯定有其合理之处,这个合理就包括其成分,绝对不能和“胶原蛋白”划等号,就像黄连不等于“黄连素”一样。“黄连素”是从黄连中提取的,“黄连素”主要用在腹泻等细菌引起的炎症上。但是,黄连的作用远多于此,黄连和阿胶配合,可以治疗顽固的、西医安眠药无效的失眠,“黄连阿胶汤”是最安全的安眠药。如果你用“胶原蛋白”兑上“黄连素”,绝对不会有“黄连阿胶汤”的疗效,甚至现代研究也无法找出黄连安眠的作用原理,不能发现哪种成分是可以安眠的。但是,“黄连阿胶汤”的安眠效果就摆在这儿,而且这种安眠还不像西药的安眠药那样,虽然让人睡着了,但是第二天醒来头脑并不清醒,昏昏沉沉的,因为安眠药是通过对神经的抑制作用来达到使人入睡的目的,这个抑制作用会持续一段时间,第二天醒来的时候,抑制作用还存在,人就昏昏沉沉。
无论是“黄连阿胶汤”,还是其他具有安眠作用的中药,在安眠的同时肯定不会有这样的不良反应,甚至还会有些安眠之外的意外收获,比如原来心烦心慌的毛病也没有了。这种“买一送一”的效果很多中药经典处方都有,但这一般不会在使用“黄连素”加“胶原蛋白”的时候出现,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因为黄连不等于“黄连素”,阿胶不等于“胶原蛋白”。
中药的价值绝对不止于现代医学化验研究发现的有效成分,如果这样认为了,那就是把中医狭隘化了,异化了,不客气地说,甚至是以中医研究为名义的“废医存药”,无论是中医,还是整个人类,都会因此损失巨大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