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邪与风邪勾结
湿邪与风邪勾结比较有特点。可以理解为我们所说的风湿。在张仲景的临床经验中,对风湿合邪致病有相当深刻的理解。他说:“风湿相扶搏,一身尽痛”“风湿脉浮”“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擎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等”。
并且张仲景还给了解法,用防己黄芪汤主之,或者甘草附子汤主之,辨证施治。从上面的内容来看,风、湿相结,病位、病症以及解决方法都很容易了解。
湿邪与寒邪勾结
这是一对很有趣的组合,因为湿邪、寒邪同为阴邪。两邪勾结,最伤人体阳气,所以致病后,以寒象为最突出的表现。很多古医学著作中对此二邪致病都有阐述。像《黄帝内经》中就有对此类病症较多的阐述,总体表现是寒湿客表则恶寒、肢厥,阻于经络则全身关节冷痛水肿,屈伸不利,寒湿直中牌胃,阻滞气机,见需泻、呃逆、胸腹痞满等。
并且寒湿之间还存在互相滋生的关系。寒邪客内,阻滞气血津液的运行可致水湿内生,从而使原来单纯的寒证变成寒湿证。湿邪阻滞阳气日久,使阳气损伤,以致阳气不足,阳虚生内,寒或素体阳虚感受湿邪,亦使单纯的湿证,变成寒湿之证。因此,寒湿证往往是单纯寒证和单纯湿证的共同转归。
湿邪还可与风邪寒邪一起侵犯人体。风寒湿三邪一起为病的临床表现与寒湿和风湿为病相类似。明代医家戴思恭对此做了总结:“伤湿而兼感风寒者,汗出身重,恶风喘满,骨节烦疼,状如历节风,脐下连脚冷痹,不能屈伸,所谓风寒湿合成痹,宜防己黄芪汤。了解了这些,我们就更要谨防湿邪对人体的伤害,因为“同伙”太多,危害太严重。
湿邪与热邪勾结
湿邪与热邪勾结就是湿热。这里简述,湿为阴邪,热为阳邪,湿热相结,就形成病机比较复杂、症状比较特殊的局面。像清叶天士所说:“热得湿而热愈炽,湿得热而湿愈横……湿热交合,其病重而速。”所以很多疾病都跟湿热有关系,尤其是湿,需要重点防范。
另外,还要考虑湿邪与暑邪的关系,这是暑夏季节独有的病邪。夏令时节,暑热之气自上而降,潮湿之地气自下而上蒸腾,人们的生活环境中充满了暑热潮湿之气,容易产生暑湿兼热的疾病。不过夏季还有一种病症更可怕,就是暑湿还兼有寒证,尤其是现在的人这种情况很多。因为这跟人的生活习惯有关,如贪凉喜冷,躲在空调房,以致暑湿之邪为寒邪所遏,又可成暑湿兼寒之病。所以临床诊治时要注意分辨。
湿邪与燥邪勾结
可能很多人看到这对组合就会想,它俩应该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且一燥一湿刚好抵消。但是真的很遗憾,它们也是同谋。不过在自然环境下,这两种邪气的确是不可能同时侵犯人体的。
燥邪的性质除了易伤津液外,还能与其他病邪一样阻塞经络,使经络涩而不通,当燥邪与湿邪先后侵犯人体时,就会引起燥湿病。所以清代喻嘉言也说:“湿在冬为寒湿,在春为风湿,在夏为热湿,在秋为燥湿。”由此,不难理解燥与湿的关系了。临床发病时,患者既有燥邪为病的口干咽燥、咳嗽、恶寒发热等症状,又有湿邪内蕴的胸院痞闷、身体困重等症状。临床防治要谨慎处之。
综上所述,湿邪的确是致病的“万恶之源”。身体的任何部位遭遇内淫外邪时,只要正气偏虚,湿邪就可能伺机“犯案”,所以一定要对这种病邪引起重视。除湿就能防大病,要提升到日常的养生日程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