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会“春困”,秋天要“秋乏”,二者虽然都是疲劳,都觉得累,但“春困”和“秋乏”的起因不同,中医用药也不同。“春困”时,补气的党参黄芪就能振奋精神,但“秋乏”之时,如果仅用补气药,那就大错特错了,必须有滋阴的药物做底,否则就会犯竭泽而渔的错误。
“春困”发生时是初春,总是想睡觉,即便前一夜没有失眠,醒来后仍旧不解乏,白天坐着会打哈欠,甚至打盹儿。
之所以如此,因为春天是生发的季节,人体响应自然变化,初春时各项机能也蠢蠢欲动,但此时,人体的阳气也是初生,对身体各处供不应求,如果用西医解释就是,春天暖和了,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大脑的供血不及以前,人是因为脑缺血而犯困的。
党参黄芪之类补气药,能快速提高器官功能,包括心脏的泵血功能,脑缺血状态就此得以改善,春困就减轻了。
“秋乏”发生在夏天过后,这时候的疲累就不是阳气初生,而是阳气被消耗太过了。因为天热,人出汗很多,而且夏天的睡眠时间短,夏天是一年中消耗最大的季节。
这个消耗,不仅包括阳气,还包括阴液。
人体是个燃烧的蜡烛,人的活力大小是由火苗决定的,但是决定火苗燃烧状态的却是下面的蜡烛。
夏天,新陈代谢旺盛,火苗燃烧旺,蜡烛损耗也就多。
夏天过后的“秋乏”,就是因为变细变短了的蜡烛,只能供应变小变弱的火苗了。所以人会感到累,甚至怕冷。
这就是“秋乏”。
但这个结果不是阳气尚未生发,而是阳气已经耗损很多了,要改善这样的“秋乏”就不能单纯的挑亮火苗,更要增量蜡烛。这样才能使火苗复壮,而且耐烧。
所以,中医治疗“春困”“秋乏”是有大法可循的,这就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天,可借助补气药来振奋和扶助初生之阳气,以减轻“春困”;
秋天,必须从补阴这个根基入手,要补气,也要在补阴的基础上补气。最常用的就是用阿胶垫底,辅以党参或黄芪或西洋参,就是去除“秋乏”最好的办法。
因为阴和血都是有形之物,改善需要时间,毕竟结构的改变要比功能的改变费时。
所谓“阴血不能速生”就是这个意思。在补阴药的基础上辅以补气药,一来可以不犯竭泽而渔的错误;二来也帮助加速疗效,让“秋乏”尽快减轻或消失。
“秋冬养阴”还有一个原因,因为滋阴养血药大多是质地厚重的,比如阿胶,熟地,山萸肉。非如此厚重滋腻的特质,不可能夯实阴——这个身体的基础。
而秋天开始,人的气血开始回收,以此遵循“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收藏入里的气血,增加了消化功能,所以人们才敢在立秋之时“贴秋膘”嘛,有相对强壮的消化功能做保证,这就使秋天成了一年中最适合滋阴养血的季节。
补气药对“春困”的治疗,就是挑亮蜡烛,之所以敢这样做,因为初春之际,人体之阴还没被消耗,身体有大笔的存货,只是缺少启动的力量。经过补气药的提点,所存之阴转化为阳,物质基础转化为功能和能量,人就不疲劳,就有活力了。
从这个角度上说,为了减少“春困”,或者“春困”发生的时候,中医敢用补气药给你提神,必须有足够的阴做储藏,后者就来自前一年的秋天所补之阴。
这也就是中医说的“秋冬进补,开春打虎”的道理。
佟彤 中医养生专家
作家,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系,北京电视台《养生堂》、江苏卫视《万家灯火》等节目特约中医养生专家,代表作《不上火的生活》《不疲劳的生活》《脸要穷养,身要娇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