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俄罗斯”网站11月2日文章,原题:与中国接触,德国抵制美国的做法 德国总理朔尔茨将于本周访问中国。这是他担任总理以来首次访华——当前这个亚洲国家与西方的关系日益紧张。这次访问的决定及时机选择并非巧合。朔尔茨有意向美国发出一个信息,即在华盛顿试图迫使各国站队之际,德国不会对中国关闭大门。
事实上,他明确表示反对美国一直在推动的“脱钩”。不仅如此,德国还批准了中国企业入股一个重要港口,以及对一家半导体公司的收购。这些信息都表达了相同的意思。
德国拥有欧洲最开放最热情的对华政策。默克尔担任总理时,加强与北京的关系是德国政府的一个重点。但美国一直对此反感。美国想在政治上主宰欧洲,包括德国。华盛顿希望柏林成为不折不扣地遵循其外交政策议程的小卒。因此,美国长期以来反对德国对莫斯科和北京的外交政策。美国资助的智库竭力游说柏林遵循跨大西洋的目标——这是外国势力影响德国的一种公开形式。
俄乌冲突爆发时美国认为时机来了,可以让柏林遵循其议程,而且有一段时间看起来确实如此。直到现实击中德国。美国牵头的对俄中的打击,使德国及其资源稀少、依赖出口的经济付出高昂代价。现在,德国国内通胀严重,贸易顺差已被能源成本的激增抹去,而能源成本高企导致制造业萎缩。更糟糕的是,这种情况对美国是有利的。这也引发法国总统马克龙的罕见批评,他说美国利用冲突来剥削欧洲。
这些促使德国对其外交政策选择进行对冲,并从美国手里夺回“战略自主权”。美国投入很大精力试图破坏中欧关系——这也凸显朔尔茨此次访华之勇敢。尽管他会得到法国的支持,但要让整个欧盟跟随,却并不容易。除匈牙利之外,美国牢牢把控着许多欧洲国家。利用立陶宛等小国破坏欧中关系,让欧盟无法以积极的方式集体与中国接触。
更糟的是,欧盟机构本身在中国问题上也变得越来越激进。这意味着欧盟的对华政策将继续是一场涉及多个议程的斗争和拉锯战。德国或许是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但在中国政策方面也存在内部分歧。这意味着,虽然朔尔茨有意在对华关系方面向美国发出信息,但要维持默克尔时期的密切关系,将是个挑战。但有一点是明确的:欧洲国家应该走自己的路,美国无权要求它们绝对服从美方的外交政策目标。德国战后繁荣的基础是秉持开放,与其他国家(包括地缘政治对手)保持稳定关系。而拜登政府粗暴地将意志强加于欧洲。
朔尔茨的访华是一个初步迹象,表明柏林不准备充当华盛顿的傀儡而牺牲本国福祉。(作者提木尔·福门科,陈俊安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