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药材里的贵族,一张驴皮是如何升华成晶莹剔透的高品质阿胶?相信不少人不知道。这次我们走进北京同仁堂的阿胶生产基地,实地探访一张驴皮的华丽变身。
阿胶的核心是驴皮。作为关键原料,皮的优劣直接影响阿胶品质。生产线第一道工序就是检验驴皮的质量,虽然入库的驴皮已在采购时经过严格的质检,但为安全起见,从库里拉出的原料,工人还要将驴皮用架子撑开再次抽检。同时,也会在切割驴耳和尾巴的时候把原料再看一遍,直到送入切割机切成块前,切割机的工人还会再看一遍原料是否有纰漏。
工人们将驴皮拉出仓库准备将它们变成一块块“灵药”。
使用前,得先把驴皮的耳朵和尾巴切除,然后进行第一道检验。
打开驴皮检验,即保证材料的真实性也能发现潜在的问题。
在切割车间,几秒钟后,一张一人多高的驴皮就被切分成许多方方正正的小驴皮块,而此时切皮机头顶的摄像头,正详细记录下眼前的一切。“我们所有的阿胶都实现了全过程可追溯。哪一个批号的阿胶是什么时候加工的,都能调出视频资料供检测部门抽查。”北京同仁堂阿胶生产基地生产负责人杨冀说。
切割好的驴皮。
驴皮主要来自山东、河北、甘肃、新疆,每张驴皮都要求带头带尾。这种要求就是为保真。除了现场检测,同仁堂还会不定期地到供应商基地去审核他们的能力。要求供应商收货人员都要求5年以上的工作经验,恨不得需要供应商做到闭眼识别驴皮真假的。
一块高品质阿胶的熬煮到成品完成需要近三个月时间。生驴皮是非常干硬的,需要先放入清水中浸泡规定的时限,也是去除一部分杂质,浸泡的水也要定期更换,保证不变质。经过浸泡的皮还要经过滚筒清洗,将灰尘杂质全部清洗掉后,才能进入煮皮环节。
工人将驴皮浸泡发好,以便熬胶达到最好效果。
在煮皮区的常压罐,选择常压罐就是按照古法熬煮的工艺对皮进行处理,熬煮前和中间会分别加两次水,称之为一浸和二浸。熬煮的驴皮浓缩液出成率仅有75%。加工好的浓缩液呈现乳白偏黄的色泽,再经过一定时间的沉淀处理,清澈的液体进入减压浓缩装置二次蒸发,阿胶粘稠浓厚的胶液初始形态才会出现,并进入最后的处理环节。
煮胶和浓缩等一些列环节都变为机械自动化制作,既减少了时间也让原料的安全和品质有了保证。
进入打沫环节车间,之前的白大褂、白帽子要全部换掉,换成收紧袖口与裤管带着帽子的防护服。由于穿上这身衣服很像一只只小猴子,员工们便将这身打扮戏称 “猴服”。
走进车间,一口口圆底大锅里,棕黄色液体在高温作用下上下翻滚,工人用漏网将多余浮沫去除,经过数小时耐心熬制,再加入配料的阿胶仅有75%的原液进入最终出胶环节。
打沫是提炼的最后一道环节,也是对原料进行最后的净化。
拥有丰富经验的技术工人根据火候不断地用棍子挑起阿胶原液观察,直到整根棍子挂住阿胶原液,形成一面旗子般粘稠透亮的感觉时,阿胶熬煮完成,这一道工序也被称作“挂旗”。
熬胶粘稠度全要靠专业人士的经验,在同仁堂阿胶厂里大家戏称这个环节叫“挂旗”。
随后阿胶原液经过静置、切块、干燥、包装等环节,才能作为合格产品送到市场上进行销售。由于干燥时间处理过程很长,从驴皮变成阿胶需要近三个月时间,所以阿胶的精贵也在于此。
风干车间内,工人们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将风干的阿胶翻面,保证产品干燥的时间。
风干的阿胶还要进行抛光。
如今的阿胶生产已没有早年间的辛苦,几乎整条生产线自动化让阿胶生产效率飞速提高。同仁堂阿胶生产基地里,切皮机利用剪刀原理,将驴皮瞬间细分成小块;而切胶自动化系统,也让以往需要人工切块的阿胶,变得更加光鲜、均匀;送回风系统,改变了传统的顶部送风方式,改为两侧送风,缩短了阿胶的风干时间;包装线的自动化,实现了每台/套机器每秒可包装两到三块阿胶块。
值得一提的是,挂旗、打沫等关键工序,北京同仁堂依然延续手工操作,这正是同仁堂传承的手工艺精髓所在。
机械化包装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同仁堂阿胶生产已建立全过程可追溯体系,任何批号的阿胶产品都能追溯每个生产工序。就算药监部门的“飞行”检查,也没有出现任何质量安全问题。
目前,北京同仁堂阿胶系列衍生产品,已经达到30个品规(同种产品不同规格),涵盖了药用、食用的各门类产品,为北京同仁堂阿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销售渠道,也让更多消费者享受到阿胶产品的滋补功效。
记者 董一鸣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