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胶网 阿胶史话 东阿县复原古老阿胶生产方式

东阿县复原古老阿胶生产方式

我国第二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日,由省文化厅主办,至月底结束的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在省艺术馆拉开帷幕。

东阿阿胶传统工艺作为中药古方制作技术中的一枝独秀博得参观者的青睐,而现场服务人员透露出的信息更让人感觉振奋:东阿阿胶古方生产线设计方案和选址已由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组织多方专家历时1年完成。这条生产线建在东阿县城东部郊外,将采用金锅银铲的古典生产方式,让健在的老熬胶工亲自出马带徒,50多道工序全部按古方手工操作,从每一头毛驴的筛选、用水、用草及每步工序的操作均严格规范,编号登记。整条生产线需要一年多的时间建成投产,除生产少量极品阿胶外,还供游人隔壁观赏,以展示东阿阿胶文化和传统技艺。项目发起者为东阿阿胶第八代传承人秦玉峰。

秦玉峰已有三十多年的阿胶从业史,在熬胶、切胶、晾胶等关键工序干过多年,不仅精通阿胶传统生产工艺的各个环节,还参与了公司的历次设备革新和技术改造。近几年提出并参与实施了建立养驴基地、保护阿胶原料资源、完善中国阿胶博物馆、在国内外城市社区开展阿胶博物馆巡展、建立阿胶专营店、按照古代验方开发大宗阿胶保健品等一系列举措。近期,又建议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国各大药店和阿胶专营店征集阿胶文物和民间验方,以充实阿胶文化的内涵。秦玉峰已被省政府认定为省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阿胶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东阿阿胶传统制作工艺已列入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现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专家对其评价很高。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田思胜在电话里告诉记者,阿胶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医药中最具代表性,挖掘、保护开发的潜力极大。

东阿县复原古老阿胶生产方式

从先秦开始,人们对胶已有了深入了解,至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对胶的品种、质量鉴别和制法已有相当经验。先秦典籍《周礼·考工记》即对此有记载。如对胶的品种指出“鹿胶青白、马胶赤白、牛胶火赤、鼠胶黑、鱼胶饵、犀胶黄”。

阿胶为什么产生在东阿县,为什么用驴皮,为什么历两千多年经久不衰,决不是自然形成的,是祖先有意识的发明和多年的积累。在东阿县有曹植墓、药王庙,药王庙里供奉着天皇、地皇、人皇和扁鹊、张仲景、华佗、葛洪、孙思邈等十大名医的全石雕塑,这本身就是个重大研究课题,说明阿胶的产生不是孤立的。阿胶在中医古籍中载有两千多首名验方,仅这些验方经过研究整理就是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的一笔很大的财富。阿胶最能做成文化大产业,把养生、保健、康复的课题做深、做透、做专,阿胶产业要多大就会有多大。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应当发挥其优势,对我省的整个阿胶产业进行整合,在行业当中起到领军作用。

田思胜教授还说,阿胶文化涵盖了中医药学、史学、古典文学、哲学、养生、保健、膏方文化等的大量内容,传统制做工艺仅仅是阿胶文化的一个组成部份。东阿阿胶传统制作工艺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阿胶文化很有可能首先随同中医药文化打包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了李时珍铜雕塑像、清代道光年间的东阿阿胶、进贡朝廷的手折子等东阿阿胶传统的代表性文物,在电视文献片里也了解到了东阿阿胶与李世民、杨贵妃、曹植、朱熹、郑和、慈禧等历史名流的一系列轶事。

东阿至明朝迁至平阴东阿镇后,明末清初则主要形成了东阿、阿城镇(阳谷)两个阿胶生产中心。明朝京杭运河开通,阿城镇设立了码头,交通运输方便,阿胶生产出现了作坊(过去是以户为主,技术不外传,家人作助手,祖祖辈辈如此),较大的有吕氏、岳姓、白姓、雷姓阿胶作坊。已制成方块出售。清1810年,岳家庄张顺最先开办“和顺堂”,年产1000kg阿胶,销往祁州、济宁、江、浙一带。后来岳家庄又有“宏济堂”、“德成堂”、“魁兴堂”、“同兴堂”、“延年堂”、“庆余堂”、“玉春堂”、“同和堂”等17家作坊。1841年各堂重刊了阿胶说明书,由生产加工开始转向经营,外地来购者“每岁络绎不绝,南北省行销数十万元”。1860—1938年阿胶生产开始转向济南,岳家庄在济南东流水街〔今共青团路)开办“宏济堂”等7、8家,其中“宏济堂”盛时年产阿胶60000kg。岳家庄的阿胶1914年在山东物品展览会上获优褒奖金牌,1915年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龙奖”,1919年获南京政府卫生部甲质奖状,1933年在实业部国货陈列馆3周年纪念会上获奖状和全国出口货品超等奖。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jiao.org/13857.html

发表评论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400-090-9135

邮箱: ejiaobaike@fox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六,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