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第一位用诗来记录服用阿胶的男性,
便是三国时曹操之子曹植,
也就是才高八斗、七步成诗的曹子建,
作《飞龙篇》赋诗颂阿胶:
授我仙药,神皇所造。
教我服食,还精补脑。
寿同金石,永世难老。
东阿镇山明水秀,人杰地灵,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之子、大诗人曹植与东阿的不解之缘,更为东阿和阿胶增添了诸多传奇的色彩。曹植(公元192年—232年),字子建,为曹操第三子。曹操死后,曹丕成为了魏高祖文皇帝。因为曾与曹丕争夺继承权,曹植一直为曹丕被忌惮,不得重用。太和三年(公元229年),38岁的曹植徒封为东阿王。
在东阿的三年,是曹植一生中最自由的日子。在这里潜心创作,研究儒典和梵呗音乐,达到了艺术上的巅峰。南朝最著名的诗人谢灵运对曹植推崇备至,谢灵运曾谓:“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才高八斗”这个成语,由此而得。
初来东阿,心身交瘁,骨瘦如柴,身体极度虚弱,当地医生给他服用了阿胶后,身体奇迹般的康复。后来常食阿胶滋补,身体受益非浅,于是感念而作《飞龙篇》,假托泰山之游获得仙药:"晨游泰山,云雾窈窕。忽逢二童,颜色鲜好。乘彼白鹿,手翳芝草。我知真人,长跪问道。西登玉堂,金缕复道。授我仙药,神皇所造。教我服食,还精补脑。寿同金石,永世难老。"曹植诗中所指的仙药,就是东阿县出的阿胶。
自曹植起,阿胶成为了历代文人吟诵的对象。在文人墨客的笔下,阿胶不再单纯是一个医药品类,也是一种养生经典,更是一个可以言志的文学意象。这些诗词歌赋,是阿胶在漫长中国历史上留下的履痕,是阿胶作为文化载体的印证。它们不但使阿胶成为了真实可靠的中药记忆,还使阿胶成为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