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胶富胶原蛋白及氨基酸、微量元素,具有丰富的综合营养价值,同时微量元素能激活酶,使之发挥生物学的作用,加快新陈代谢。
中医认为,春要升补、夏要清补、秋要平补、冬要温补。能够补虚扶弱、增强体质、维持人体阴阳平衡的补药,可以说是中医独有的;而西医里算得上补药的,也就是维生素、白蛋白之类。
不过,为什么只有中医有补药,而西医没有呢?因为中医是治人,是人就会变虚。年龄、疾病、先天体质,都是人变虚的原因,而西医却是治病的,当炎症消了、瘤子切了,病自然也就治好了,至于病好后人的不舒服,那就不是西医的长项了。
所以很多人看了西医回来很生气,甚至是不能理解,自己明明不舒服,医生检查了却说没病。
其实这也不是西医的错,你确实没病,而是体虚。具体一点说,很多人的不适是气虚、血虚导致的。
在中医里,体虚就要进补,但有很多人把进补的补药等同于营养,认为现在吃得好了,营养不缺,根本不需要进补。就此,我讲一个例子:有个朋友是山东东阿人,东阿过去一直是贫困县,贫困的农村吃什么,大家可想而知。而我和她同龄,小时候上的是北京的北海幼儿园,迄今为止,这也北京所有幼儿园里最好的。
上个世纪70年代,在幼儿园里我们不光有讲究的三餐,每天午睡后还会吃“午点”,一般是一块蛋糕和一个水果。
在营养相对均等的情况下,这个朋友现在的体质和状态远超过我,我们细究原因后发现,她唯一特殊的是有机会把阿胶当零食吃,因为东阿有阿胶工厂,家里人都在这里上班,阿胶正是中医里的补药。
此外,历代中国宫廷,也是从不缺少营养的,更是补药使用率最高的地方。除了想给皇亲国戚的身体锦上添花外,还因为确实有体质之需,因为营养再丰盛,吃进去能吸收多少是因人而异的,这个“异”就是体质的差异。体质的差异,影响了营养吸收的多少,而营养能否吸收,决定于身体的吸收和使用能力:吸收不好,营养穿肠过,这就是气虚;若营养送到不到使用部位,这就造成了血虚。
即便未来的营养继续精良下去,人仍旧会变虚,因为人就是靠虚这种方式,使生命的能量细水长流,这也是进化到人才有的生命智慧。
而且,随着寿命的延长,体虚只会不断增加,也就是气虚和血虚的问题。气虚,是功能不足的问题。气虚的人,通常会感到疲乏无力、站久了就累,而且吃饭也很少,或是吃的很多也还是不长肉,这都是消化吸收功能不足导致的。
对他们来说,再丰富的营养也无济于事,必须通过中医补气药来纠正,比如中药里的黄芪、白术;中成药里的补中益气丸、人参健脾丸。
黄芪:这些药物,在《本草纲目》之类的典籍中,多有“令人肥白”的补注,其实都是通过补气的方式,增加了营养吸收的效果。
阿胶,调补气血:血虚,则是营养的使用不利的结果。现在人少有贫血,但血虚却大有人在,他们多数都肤色暗黄、畏寒怕冷、疲劳无力……血虚的人,就像一个不会做饭的人,把食物给她也做不成熟饭,而补血所吃的阿胶,就相当于叫外卖了,直接将成品补到最需要的地方。
我那个东阿的朋友,也不是体质上就没有气虚、血虚的问题,只不过每天当零食吃的阿胶,及时纠正了这些,甚至是弥补了贫困生活中的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