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胶网 阿胶新闻 与阿胶打交道80余年,他曾是胶庄最大的“官”

与阿胶打交道80余年,他曾是胶庄最大的“官”

他16岁就与阿胶结缘,与阿胶打了80多年交道;他勤奋好学,详细记录并保存了半个多世纪前的阿胶提炼、中药配伍的配方;他96岁高龄开始“第二春”,再次披挂上阵做起了阿胶,只为心中那永不破灭的“阿胶梦”。他,就是阿胶传人张廷銮。

与阿胶打交道80余年,他曾是胶庄最大的“官”

16岁入行,与阿胶打交道80余年

张廷銮1921年9月27日出生于山东东阿县古管屯乡大柳树张村,16岁起,张廷銮被父亲张兴玖带到济南。为让儿子有一技之长,张廷銮被父亲送进胶庄当学徒工。胶庄名字叫“九鹤堂”,当时在东流水(现五龙潭、趵突泉附近)附近共有六家胶庄,“九鹤堂”是其中最大的一家。

那个年代学徒工很辛苦,除要拜师外,要求也很严厉,做不对时就会经常被打骂,因为熬阿胶的几十道主要工艺都是技术活,哪个环节出问题稍有差池,都会导致下道工序无法进行,甚至造成废锅(整锅料废掉)。

比如熬胶这道关键工序,烧火工要配合好火候,熬胶工要掌握好锅内驴皮和水的比例、时间长短和温度,要不停搅拌、打沫,还要不时把搅拌铣举起,看其挂旗程度,观色、闻味、品尝,全凭经验,如哪一锅熬糊了就只能废掉,给胶庄造成巨大损失。因此熬胶的人都必须瞪大眼睛、提心吊胆,陪着十二份小心。但也正因此,老阿胶人大多有非常丰富的制胶经验。

胶庄老板让其负责采购驴皮,由于张廷銮认真仔细,每次账物都记得不差分厘,深得信任。后又安排张廷銮在皮子、熬锅等工序中工作。后来见张廷銮吃苦能干、忠诚本分,就把整个胶庄工作交由张廷銮打理,他成了名副其实的“二掌柜”。

张廷銮大女儿张兰英回忆那时的日子颇有感慨:那时父亲是胶庄最大的“官”,什么事都说了算,母亲和其他家属工一样,在胶庄做擦胶工序工作,我和弟弟也常去帮忙。由于父亲是“秀才”,再加上勤奋好学、每天都坚持记下所发生的事情,如制胶过程、土法工艺改进、不同胶品种的配料方法等等,因此时间久了,光记录本就有一米多高。文革期间,为怕受牵连销毁很多。而仅存的几本,至今半个多世纪了还保存完好无损。其中详细记录了阿胶提炼、中药配伍的配方等。

96岁再度出山,只为此生不留遗憾

胶庄几经风雨,历史变迁,由私营改为公私合营,再改为国营。胶庄名字也历经变化。1956年公私合营后,改名也历经公私合营山东济南“天一堂”阿胶厂——济南宏济制药厂——国营济南人民制药厂——山东济南中药厂,直到今天的山东宏济堂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张廷銮1980年在山东济南中药厂退休。由于他掌握整个制胶过程核心技术,又有国家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药工证书,退休后不少厂家三顾茅庐聘请他当顾问,但都被婉然谢绝。

退休后几年,有一次收拾衣物,张廷銮整理出70年前一位老阿胶师傅传授给他的一个“神秘配方”,当年师傅曾很神秘地告诉他:这东西很好,保健很管用。但当时他并未重视,一直被压在箱底。

老人表示,现在不缺钱,政府给的钱够我吃够我喝的,子女也个个都有工作,不需要他管,这个年龄出来干,主要是不留下遗憾。希望这个配方发挥价值,并决定把它传授给小儿子张培铜。

“现在年轻人上班都挺忙的,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像上一辈一样去吃胶片。”张廷銮发现,现在人们都喜欢吃阿胶糕,他就尝试着把阿胶配方改良打造成阿胶糕,加进了些保健补品,希望这个配方能让更多人受益。

张培铜表示,阿胶产品以父亲名字命名,这时时刻刻鞭策着他做好产品。毕竟以近百岁老人名字命名的阿胶产品不容许出现任何问题,不容许有丝毫马虎和懈怠。”张培铜告诉记者:正因为有压力,才倒逼他必须把产品做好,对得起老人家一片苦心,同时把阿胶这种瑰宝传承下去。

办事一向认真的张培铜正是继承了父亲一贯的风格,他以“神秘配方”为本打造了“张廷銮”牌阿胶糕系列产品。

与阿胶打交道80余年,他曾是胶庄最大的“官”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jiao.org/25073.html

发表评论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400-090-9135

邮箱: ejiaobaike@fox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六,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