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手足口病是什么?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除了春季,夏季也是手足口病的高发期,面对手足口,家长该如何预防呢?手足口病主要通过食物、口鼻飞沫及接触传播。
因此预防上主要应采取下列措施:
1:注意婴幼儿的营养、休息,防止过度疲劳而降低机体抵抗力,调理脾胃,及早治疗食积;
2: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婴幼儿洗手,不要让婴幼儿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婴幼儿;
3: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4: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5:在手足口流行期间不带婴幼儿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6:幼儿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轻症患儿居家治疗需注意:
家长要注意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护理和饮食调理。手足口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及接触传播,患病期间要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适当休息,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观察病情时,要特别注意孩子精神状态,体温变化情况,是否有呼吸困难、头痛、呕吐、肢体抖动等。如果有上述表现,应立即去医院就诊。饮食调理要根据发病的时期适当选择。
发病初期,患儿嘴疼、拒食,饮食以牛奶、豆浆、米汤、蛋花汤等流质食物为主,少食多餐,维持基本的营养需要,为了进食时减少嘴疼,食物要不烫、不凉,味道要不咸、不辣、不酸,用吸管吸食,可减少食物与口腔粘膜的接触;
一般发病2~3天后嘴疼减轻,饮食以半流质食物为主。如米糊、米粥、烂面条等。也可给牛奶香蕉糊,牛奶提供优质蛋白质,香蕉易制成糊状,富含碳水化合物、胡萝卜素和果胶,能提供热能、维生素,且润肠通便;
当病情进入恢复期,饮食要少量多餐,满足患儿营养需要,适当少量在半流质食物中加入菜末、鸡蛋、碎豆腐、碎蘑菇等,逐渐恢复正常饮食。患病期间的饮食民间有“忌荤腥”的说法,完全吃素,把牛奶、鸡蛋等营养品排除在外,营养质量不够,不利于患儿恢复,因而完全“忌荤腥”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