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科普】婴幼儿贫血
国家孕婴网是由财政资金创建,由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文化发展中心主办的,是集孕产、育儿为一体的知识科普权威官方平台。服务内容有备孕、孕期、产后、育儿、幼教、培训、托育、宣传、展示、政策法规等。
一.贫血的发病率
(国外)通过健康教育和广泛采用铁强化食品等措施, 目前欧美发达国家儿童缺铁性贫血患病率已显著降低。据美国全国流行病学调查, 1—2岁儿童缺铁患病率为7%,贫血患病率2%,但西班牙裔儿童缺铁患病率仍高达17%。
WHO资料, 发展中国家5岁以下和5—14岁儿童贫血患病率分别为39%和48%。
(国内)我国7个月— 7岁儿童铁缺乏40.3%,贫血患病率7.8%。尽管目前贫血患病率已显著降低, 但缺铁(没有明显贫血症状的) 仍很严重, 而且婴儿缺铁患病率高达44.7%,贫血患病率20.5%, 显著高于幼儿和学龄前儿童。
目前还未发生贫血的缺铁就会影响儿童生长发育、运动和免疫等各种功能的证据,但是婴幼儿严重缺铁还会影响认知、学习能力和行为发育, 甚至不能通过补铁所逆转。因此预防、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对宝宝尤为重要。
二.贫血的危害
(1)缺铁性贫血,列为全球四大营养性疾病之一。
体内缺铁不是很快会表现出贫血,在贫血出现前缺铁就可以危害宝宝的健康。缺铁除影响血红蛋白生成外,还影响肌红蛋白合成,使体内某些酶活性减低,从而影响全身各器官的功能。
(2)①缺铁性贫血可能影响宝宝的运动功能以及智力的发育!宝宝长时间缺铁时,血液的携氧能力会下降,造成大脑供血不足,因此宝宝的大脑不能正常运转,宝宝就会精神不好,注意力不集中,反应慢!
②缺铁性贫血还会使宝宝免疫力下降,易诱发上呼吸道感染。
③宝宝缺铁时身体对重金属铅的吸收会增加,因此缺铁会增加宝宝出现铅中毒的风险。
三.婴幼儿为什么会发生缺铁或贫血?
(1)宝宝体内存铁量不足。胎儿自孕晚期从母体获得铁并储存于体内,正常足月儿从母体储备的铁可足够供应出生后3-4个月造血的需要。从母体中储铁最多是在胎儿期的最后3个月,所以早产儿体内储铁较少,如果出生后不及时补充,缺铁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在孕期准妈妈患严重缺铁性贫血、或者胎儿早产,或者是双胞胎,胎儿失血都可能造成新生儿贮铁减少。
(2)人体内铁的需求量增加而摄入量相对不足。
婴幼儿在4—6个月后,体内储存的铁已经消耗渐尽,如仅以含铁量少的母乳喂养,可导致缺铁性贫血。
育龄妇女由于妊娠、哺乳,需铁量增加,加之妊娠期消化功能紊乱,铁的摄入和吸收不佳,也极易导致贫血。
母乳和牛乳中铁的含量均较低,宝宝6个月后,如果单用奶类喂养又不及时添加含铁较多的辅食,则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3)生长发育因素。
小儿生长发育速度越快,铁的需要量相对越大,越易发生缺铁。
儿童在婴幼儿时期生长发育最快,3-5个月时体重为初生时的2倍,至1岁时体重增至初生时的3倍,早产儿可增至5~6倍。随着体重增加血容量也快速增加,如不注意含铁食物补充,则婴儿期尤其是早产儿更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4)铁消耗或丢失增多。
正常婴儿每天排泄铁比成人多,此外,慢性腹泻、反复感染、肠吸收不良等可影响铁的吸收、利用和增加消耗,促进贫血发生。
(5)铁吸收不好:一般胃肠疾病,或者饮食结构不合理。
四.小儿贫血不能只想到缺铁!
(1)维生素A缺乏:
铁是重要的造血原料,机体中的储存铁要靠运铁蛋白转运到骨髓中开始造血工作,维生素A会直接参与运铁蛋白的合成,维生素A摄入不足时,运铁蛋白合成受限,储存铁释放入血障碍,引起骨髓缺铁,使造血能力下降,贫血患病风险增加。
(2)维生素b6缺乏:
维生素B6在血红素合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一旦缺乏可间接影响血红蛋白的生成,患儿除贫血外,往往还可以表现为周围神经炎,口角炎、舌炎、婴儿抽搐等。
(3)锌缺乏:锌参与体内80多种酶的合成,部分酶参与氨基酸的代谢,是血红蛋白合成不可缺少的酶,锌缺乏时可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导致血红蛋白降低。患儿可表现为食欲不振、厌食、异食癖,生长发育落后,免疫功能降低,智能发育延迟,脱发、皮肤粗糙、地图舌、反复口腔溃疡等。
(4)铜缺乏:铜对于铁的氧化转运有着重要作用,铜缺乏时则会影响铁的转运,从而影响造血。此外,缺铜还可以出现骨质疏松,脱发,白癜风等,甚至影响脑发育。
(5)铅中毒:铅可促进红细胞的破坏,导致贫血。患儿还可表现为非特异性神经系统症状,口中金属味,腹痛,流涎,齿龈可见黑色铅线。
五.怎样判断宝宝贫血?
血红蛋白浓度测定是目前最常用、最简便的筛查儿童铁缺乏的血液生化指标。
轻、中度的贫血,一般没什么症状,是不容易被看出来的!
当宝宝出现以下症状时,意味着贫血已较严重:面色苍白,嘴唇、眼睑内及指甲盖颜色偏浅,呼吸急促,易疲倦、易乏力,食欲下降 ,易怒、注意力不集中
家长要定期宝宝去做检查,6岁以下的宝宝,如果血红蛋白含量小于110g/L,就可诊断为缺铁性贫血。
六.婴幼儿贫血的临床表现:当然,化验单只能作为参考,具体情况要看医生的诊断。
(1) 一般表现:
皮肤黏膜逐渐苍白,口唇、口腔黏膜、眼睑、甲床、手掌最为明显,同时伴有精神不振,对周围环境反应差,有时烦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智能下降等不适。
年龄大些的宝宝可诉头晕、眼前发黑,耳鸣等。患病时间长的患儿常常会出现容易疲劳、毛发干枯、生长发育落后等。
(2)其他系统的表现
消化系统: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腹胀或便秘等现象,严重者有异食癖(吃纸屑、煤渣、泥土、墙皮等)。
呼吸循环系统:由于缺氧,呼吸、心率加快,活动或哭闹后更明显,严重者可出现心脏杂音、心脏扩大甚至心力衰竭。
免疫功能降低:T淋巴细胞功能减弱及粒细胞杀菌能力降低,易被各种细菌感染。
肝、脾、淋巴结肿大:由于骨髓外造血反应,肝、脾、淋巴结可有轻度的肿大,宝宝年龄愈大,病程愈长,贫血愈重者,肿大愈明显。
七.如何预防缺铁性贫血
(1)孕期预防:加强营养, 摄入富铁食物。从妊娠第3个月开始, 按元素铁60mg/天口服补铁, 必要时可延续至产后; 同时补充小剂量叶酸( 400g/ d) 及其他维生素和矿物质。
(2)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提倡母乳喂养,母乳中的铁宝宝吸收率最高。
从出生后4周开始补铁,母乳喂养的宝宝补充元素铁2mg/(kg•d) 元素铁, 配方奶粉喂养的宝宝补充元素铁1mg/(kg•d)直至矫正年龄1岁。
(3)足月儿:母乳喂养4-6个月,母乳铁生物利用度高,但后期含量骤减,因此要及时添加富含铁的辅食,首选铁强化米粉。
(4)幼儿:注意食物的均衡和营养, 纠正厌食和偏食等不良习惯; 鼓励进食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 促进肠道铁吸收。
(5)坚持母乳喂养:母乳、牛乳含铁均很低,但是母乳中铁50%可以被吸收,而牛乳中铁吸收率只10%,母乳喂养的婴儿缺铁性贫血者较人工喂养的少。
(6)科学添加辅食:通过食补补铁。
选择强化铁配方的辅食,比如强化铁米粉;7-8个月以后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其他辅食,逐步增加红肉类食物、蛋黄、鱼泥、瘦肉等,富含铁的食物还包括肝脏、芝麻酱、干果等;
合理补充维生素AD;
另外,很多宝妈在给宝宝补铁的同时,都忘记了要给宝宝添加维生素C较高的蔬菜和水果,维生素C能提高铁元素的吸收率。所以在补铁的同时,补充足量的富含VC的食物,例如柑橘类水果、草莓、猕猴桃、西兰花、西红柿、包菜等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八.缺铁性贫血的治疗
(1)一般治疗:加强护理,避免感染,合理喂养,给予富含铁的食物,注意休息。
(2)病因治疗:纠正厌食、偏食等不良饮食行为习惯、治疗慢性失血疾病等。
(3)口服铁剂:尽量给予铁剂口服治疗,每日补充元素铁2-6mg/(kg•d),餐间服用,每日2-3次,可同时口服维生素C促进铁吸收。
应在Hb正常后继续补铁2个月,恢复机体储存铁水平,必要时可同时补充其它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如叶酸和VitB12。
九.铁剂应该怎么吃
血红蛋白在110g/L以下,即为贫血,应及时按照医嘱服用铁剂。
(1)早产宝宝:出院后如果有贫血,每日每公斤体重补充元素铁4毫克,如果没有贫血,预防性每日每公斤体重补充元素铁2毫克,一直服用到纠正年龄1岁,包括配方奶、强化铁辅食里的铁含量;
(2)母乳喂养足月儿:4个月开始,每日每公斤体重补充元素铁1毫克预防贫血,包括配方奶、强化铁辅食里的铁含量。
服用铁剂最好是两餐之间,可以减少肠胃刺激,同时服用维生素C可以促进铁的吸收。应用铁剂到血红蛋白正常后1-2个月,以补足铁的储存量。
十.补铁的小问题
(1)为什么有时宝宝补铁以后,牙齿会变黑?
宝宝服用铁剂后,牙齿有可能会暂时变黑,这是由于铁元素附着在牙齿上、并且被氧化了,建议宝宝服用铁剂后注意漱口、清洁牙齿,可有效降低牙齿变黑的可能。另外,停止服用一段时间后牙齿会回复变白,不用担心!
(2)为什么有时宝宝补铁后便秘、拉黑便便?
由于铁剂可与肠道中的硫化氢结合,而形成黑色的硫化铁,孩子服用铁剂后,大便颜色会变黑。这是正常现象,停止服用后也会自然消失。如果宝宝便秘很明显,可以适当增加进食蔬菜和水果,并暂时减少铁剂的服用量。
(3)纯母乳喂养孩子要补铁吗?
0~6 个月婴儿每天需铁量为 0.27毫克,7~12个月增至为11毫克;而每升初乳中含铁为 0.5~1.0毫克,成熟乳中仅为 0.3~0.9毫克。婴儿 4~6个月内对铁需求量低,是因为孕期通过胎盘提供的铁可使用 4~6个月。所以,妈妈饮食中铁对母乳影响甚微。
母乳喂养再好,满六个月后也要给孩子添加富含铁的辅食。纯母乳喂养超过六个月就会增加婴儿缺铁的机会,出现贫血的可能性就会明显增加。
如果孩子出现贫血,除了尽快添加富含铁的辅食,比如婴儿营养米粉外,还要补充铁剂。但铁剂的补充需要得到儿科医生的指导。对婴儿来说,最早可以添加的富含铁的辅食应该是婴儿营养米粉。
-End-
文章来源:沈阳市妇婴医院
图片来源:沈阳市妇婴医院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国家孕婴网
国家专业孕育知识科普平台
孕婴知识千万条,健康科学很重要。
关注我们
国家孕婴网
孕育科普知识官方平台
更多精彩内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