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梧桐一报秋,稻花田里话丰收。
虽非盛夏还伏虎,更有寒蝉唱不休。
“虽非盛夏还伏虎,更有寒蝉唱不休。”这一句诗道出了秋季气候的一大特点:早晚渐渐变冷,中午依然炎热。而立秋之后还有一个特点:天气干燥。
燥 是秋天的主气,秋天的空气中缺乏水分的湿润,常出现干燥气候。这让肺感觉有些不习惯了。
肺属于娇脏,喜润而恶燥,而它掌管呼吸,与外界大气相通。燥邪伤人,首当其冲的就是从口鼻而入,损伤肺的津液,从而出现肺燥症状。
燥邪所致的燥证常分内燥和外燥两类
内燥
内燥为内生五邪之一,以津液损伤为病理基础。凡能消耗津液的各种原因,皆可导致内燥,但内燥的产生,主要有因热、因寒两方面的原因;此外,根据其损伤的程度,又有伤津、伤血、伤阴精等不同,但总以津液精血枯竭而成燥。
内燥的常见症状和表现:
口渴咽燥,干咳,皮肤干燥、粗糙,毛发干枯不荣,大便秘结,舌苔薄而无津,脉细涩。
外燥
外燥多与气候环境有关,有温燥与凉燥之分。
温燥
《重订通俗伤寒论·秋燥伤寒》中说:”久睛无雨,秋阳以曝,感之者多病温燥。
温燥,指感受秋天亢旱燥气而发病,即秋燥之偏於热者。症状表现为:初起头痛身热、干咳无痰、咯痰多稀而粘、气逆而喘、咽喉干痛、鼻干唇燥、胸满胁痛、心烦口渴、舌苔白薄而燥、舌边尖俱红等症。
凉燥
凉燥,指感受秋凉燥气而发病,即之偏於寒者。症状表现为:初起头痛身热、恶寒无汗、鼻鸣而寒,类似感受风寒,但本病有津气干燥的现象,如唇燥易干、干咳连声、胸满气逆、两胁窜痛、皮肤干痛、舌苔白薄而干等症。
秋季后,可根据气候变化,按照“减辛增酸”的原则,通过饮食对秋季肺燥进行调治。主要是多进食含水分多的水果、蔬菜。
防治温燥可选:梨、葡萄、猕猴桃、甘蔗、荸荠、番茄、萝卜、百合等。
防治凉燥可选:柿子、石榴、广柑、苹果、白果、核桃、银耳、藕、胡萝卜等。
扩展推荐:
轻宣温燥,凉润止咳,《桑杏汤》
出自《温病条辨》,多用于燥邪犯肺,外感温燥症。
采用:桑叶3克、杏仁4.5克、沙参6克、象贝3克、香豉3克、栀皮3克、梨皮3克。
用法:取水400毫升,煮取200毫升,顿服之。
此方偏凉性,凉燥者慎用。
另外,秋高气爽,是进行户外锻炼的大好时机,应多出户外活动,呼吸吐纳,增强肺系功能及抗病能力,这样不仅能有效地抵御燥邪的侵袭,对冬天多发的呼吸系统疾病也有良好的预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