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中的中药世界(90)
特别说明,文中中药须在执业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一起了解过,得了风湿痹病后,出现了一系列的虚象,例如阳虚,阴虚该怎么办,今天我们聊聊血虚。
若你是在各级中医院工作的医师,那么你就会对王琦教授不遗余力推广的中医九种体质辨识非常熟悉,然而遗憾的是,这九种体质中没有临床上常见的血虚体质。
血虚体质被阴虚体质涵盖了,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有道理的,因为血虚确实是阴虚中的一部分,但它与广义的阴虚还是有所区别的,由于这个体质学说不够细化,所以,它的临床指导意义就下降了。
在整部《伤寒杂病论》中,阴虚只出现了一次:
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
—— 伤寒论第111条
在这儿,阴虚就是阴液亏少的意思。
从理论上说,所谓阴虚证就是体内津液精血等阴液出现了亏虚,体内的阴阳平衡被“打破了”,体内阳的一面相对而言就显得“旺盛”了,从而出现了“虚热”这样的假象。
阴虚=体内流动的不同状态阴液的减少,例如津液/精/血的减少。
而血虚则是一个属于阴虚,但比阴虚小一些的概念。
血虚=特指体内血液的亏少。
体内的血液是温暖的,流动的,红色的。
所以当出现血虚时,我们的身体就会出现下面一系列症状:
最基础的是——手足发麻,冰冷;某些部位会出现瘀斑,瘀点;面色淡白或萎黄,口唇,眼睑,手足爪甲淡白。
可能会出现的是——头晕眼花,心悸多梦,脉细无力。
这是血虚最基础的症状,需要说明的是,不能将中医的血虚与西医的血红蛋白测定完全挂钩,中医是从整体的角度来分析人的身体状态,着眼的是人宏观的证象变化。
人为什么会出现血虚呢?
常见的原因有三:
一,是生血不足,脾胃运化功能减弱,难以将饮食的精华加工为血。
二,是肾精不足,肾中精气有促进脾胃化生水谷精微,升华为血的作用,肾精不足后,人体体内血的质量就大幅度下降了,肾精不足与先天禀赋不足,息息相关,治疗上比较困难,除了补肾之外,温补脾胃,再重用一些能使药性沉降的药物,例如白芍,使得脾肾相衔,也是一个比较好的办法。
三,就是瘀血阻塞脉络,导致新血生化障碍了,这种情况多见于慢性病后期,所谓久病必瘀正是指此。在伤寒杂病论中,最能体现“以活血化瘀为补”的方剂就是“大黄䗪虫丸”了,这个方子以攻为补,可谓惊世骇俗。
对于生血不足引起的血虚,治疗上相对而言是比较容易的,从治法上就是夯实脾胃之气,最基础的经方就是“小建中汤”。待脾胃之气恢复后,再加黄芪与当归。
黄芪补肺气,补卫气,可以将胃气由内而外地向外输出;当归不但能够补血,还有推动血行的作用,当然它的这个作用不如川芎。
黄芪和当归的比例多为3:1。
那么,我们下次就一起聊聊建中汤系列吧。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