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症的治疗
失眠症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对于急性失眠患者宜早期应用药物治疗;而对于慢性失眠患者而言,为了达到更好的治疗目的,在使用药物的同时还应当辅以非药物治疗。失眠症治疗总的目标是:
改善睡眠质量和(或)增加有效睡眠时间;
恢复社会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减少或消除与失眠相关的躯体疾病或与躯体疾病共病的风险;
避免药物干预带来的负面效应。非药物治疗
失眠症的非药物治疗手段主要有物理治疗和心理行为治疗两种,分别为:
心理行为治疗
在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下,改变患者的信念系统,发挥其自我效能,进而改善睡眠。心理行为治疗的方法包括睡眠卫生教育、刺激控制疗法、睡眠限制疗法、认知治疗和松弛疗法。
物理治疗
用于治疗失眠的物理方法称之为“重复经颅磁刺激”。通过影响刺激局部和功能相关的远隔脑皮层功能,实现皮层功能区域性重建,对脑内神经递质的传递、神经元兴奋性有明显影响。特别适用于妇女哺乳期间的失眠治疗,特别是产后抑郁所导致的失眠。
药物治疗
具有催眠效果的药物种类很多,但多数药物的主要适应症却并不是治疗失眠症。可以用于催眠的药物有苯二氮卓类镇静催眠药、新一代非苯二氮卓类镇静催眠药、具有催眠效果的抗组胺药和抗抑郁药,以及褪黑素受体激动剂。
苯二氮卓类镇静催眠药
该类药物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种镇静、催眠和抗焦虑药。其中地西泮在临床上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常用的还有咪达唑仑、氯硝西泮、艾司唑仑、阿普唑仑、劳拉西泮等。
苯二氮卓类镇静催眠药能迅速诱导患者入睡,减少夜间觉醒次数,延长顾眠时间和提高睡眠质量。但也改变了通常的睡眠模式,使浅睡眠延长、REM睡眼持续时间缩短、首次REM睡眠出现时间延迟、做梦减少或消失。
该类药物治疗指数高、使用安全、对内脏毒性低,是治疗失眠常用的药物。但连续用药可出现头昏、嗜睡、乏力等不良反应,长效药物尤易发生。大剂量偶致共济失调,过量急性中毒可致昏迷和呼吸抑制。
新一代非苯二氮卓类镇静催眠药
主要包括唑吡坦、扎来普隆、佐匹克隆。这些药物口服吸收良好,治疗指数高,安全性高;半小时达血液浓度高峰,药物代谢排泄快,半衰期为3~6小时,经肾脏代谢。
并且它们基本不改变正常的生理睡眠结构,能显著缩短入睡时间,同时能减少夜间觉醒次数,增加总睡眠时间,改善睡眠质量。极少产生“宿睡”现象,不影响次晨的精神活动和动作的机敏度。
在安全性方面,这些药物不易产生耐受性和依赖性。而不良反应与患者的个体敏感性有关,偶而有思睡、头昏、口苦、恶心和健忘等。
其他
一些抗组胺药和抗抑郁药也有催眠的效果,但是都归为“嗜睡”的副作用,而非正常的治疗目的;褪黑素可能具有一定催眠作用,但是现有的临床研究证据有限。这些药都不宜作为催眠常规用药。
如果已经出现失眠的状况,需要药物治疗的话,还需要就医,切莫擅自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