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梦瑶 王诗玥
“很多人不知道,一块普通的东阿阿胶要经过9天9夜、99道工序、842个工艺控制点的修炼,才能成胶。泡皮、刮毛、化皮……这些专业名词的背后,也凝聚着一代人的心血和智慧。”在东阿阿胶城的贡胶展馆里,讲解员对阿胶制作的古法技艺娓娓道来。一个个用蜡像人还原的制胶工序,静静地向世人诉说着东阿阿胶能够流传三千多年的密码。
在东阿,做出一块阿胶,就像是打磨一张艺术品。制胶师傅为了不使熬胶技艺外漏,给每个步骤起了专用的名称,从泡皮、刮毛、化皮到炼汁打沫、过滤、沉淀、出胶,再到切胶、晾胶、翻胶、擦胶……其中如果有一个环节出问题,阿胶的质量就难以保证。
“冬板、春秋板、伏板,专指不同季节剥取的驴皮。”讲解员介绍,冬季剥取的驴皮叫“冬板”,质量最好;春秋季剥取的驴皮称为“春秋板”,质量次之;夏季剥取的驴皮称为“伏板”,质量最差。“在以前,阿胶只能在冬季制作,想象一下,千百年来,每当冬季来临,东阿人便不畏寒冷,来到北风呼啸的河边,在冰冷的河水中浸皮、洗皮,准备运回作坊当作原料。而此时,城中各处,早已炉火熊熊,青烟袅袅,浓浓的胶汁在锅中沸腾翻滚,渐至黏稠,浓郁的胶香顿时弥漫于大街小巷。”
打沫(又叫提沫)专指阿胶制备中除去杂质的过程。当胶液达到一定浓度时,便兑入适量的阿井水。阿井水比重较重,这样胶液内轻浮及细微的杂质便与水中的金属离子结合成比重较小的络合物悬浮于液面,由锅边向中央聚集。等上浮的杂质聚于锅中央时用打沫瓢和打沫刀将上浮物取出,这一操作过程称为“打沫”。一般1小时左右打沫一次。
提沫之后是挂珠。胶液浓缩至一定程度后,用胶铲挑起,胶液呈连珠状流下,这种现象称之为“挂珠”。此时胶液流动的速度很慢,可根据胶液流下的速度快慢,判断含水量。挂旗(又叫挂铲)则是胶液浓缩至一定程度后,用胶铲挑起,胶液粘附于胶铲上呈片状缓缓坠落……时至今日,阿胶繁复的制胶技艺仍旧被东阿阿胶严格传承着。
现如今,东阿阿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曾经的皇家贡品飞入寻常百姓家。五千年中华文明,三千载阿胶春秋,阿胶文化也在当下不断传承、创新,用科技助力民族智慧,变换的是新工艺,但不变换的是匠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