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胶网 养生常识 传承与颠覆:一块阿胶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传承与颠覆:一块阿胶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若非阿胶,东阿或许只是鲁西平原上一座寂寂无名的小县城。

黄河在它的东南面静静流过。过河不远,就是拔地而起的泰山。与泰山遥遥相对的,是西北方蜿蜒八百里的巍巍太行。黄河之水,太行之水,泰山之水,在东阿汇聚,这里的人骄傲地认为,正是独一无二的水,才能熬出他们独一无二的胶。

上市公司东阿阿胶就坐落在东阿县城的“阿胶街”上。阿胶街78号,是东阿阿胶的老厂址。半个多世纪里,厂房在变迁,工艺在更迭,工人们来了又去,去了又来,编织起了一部阿胶发展史。透过那些半透明的晶状物,你能看见一个产业和一座城市的兴衰,以及藏在几代人心中,生生不息的追求。

1历史:一座小城和一块胶

阿胶出东阿的概念,并不是现代东阿人发明的。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就曾记载:“阿胶,本经上品,弘景曰:‘出东阿,故名阿胶’”。

在东阿,制胶技艺世代相传,制胶产业也久盛不衰。历代手艺人利用冬春农闲时光,先以个体,后以互助合作的方式,熬胶换物或售卖。明末清初东阿制胶业达到鼎盛,几乎家家户户熬阿胶。

每当冬季来临,东阿人便来到北风呼啸的河边,在冰冷的河水中浸皮、洗皮,运回作坊当作原料。城中各处早已炉火熊熊、青烟袅袅,胶工们或添柴,或铲锅,或续水,浓浓胶汁在锅中沸腾翻滚,渐至粘稠,浓郁的胶香弥漫大街小巷。

直到1952年,全国私营企业公私合营拉开帷幕,东阿县整合本地阿胶小作坊,成立了国内第一家国营阿胶厂——东阿阿胶厂,自此结束了阿胶分散又古老的生产方式,迈出了阿胶工厂化的第一步。

东阿阿胶厂在阿胶街78号的旧址,起源于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的东阿阿胶制售坊同兴堂。同兴堂是近代上清阿胶炼制技艺的集大成者,因创立“九九炼胶法”而名声大振,这也是目前东阿阿胶传承记载的制作技艺的来源。

1966年,“东阿牌”商标通过国家工商局注册,首次获得新中国知识产权。从此,在东阿阿胶厂生产的每一个产品都烙上了“东阿阿胶”的印记。东阿阿胶最高时一度占七成的市场份额。

东阿阿胶给这座小城带来了财富,也让这里的人跟上了时代的脚步。1993年,东阿阿胶由国有企业改制为股份制企业,并于1996年在深交所挂牌上市。2005年,华润集团入主东阿阿胶。

如今的东阿阿胶,不仅是全国最大的阿胶及系列产品生产企业,也是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东阿阿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企业、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健康旅游基地示范企业。现有员工4800余人,总资产超过百亿元,品牌价值则达到400亿元左右。

而位于阿胶街78号的老厂房,始终默默见证着这一切。它就像藏在鲁西平原上的一座工业建筑“活化石”,忠实记录了一座厂、一座城、一个产业和一群人的生生不息。

2变迁:老厂房里的新技术

2021年6月,东阿阿胶厂78号旧址被认定为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也是我国中医药行业最具代表性的工业遗产之一。

刘维志在这座厂房里度过了大半生。

他是阿胶行业的传奇人物,也曾经是这里的掌舵人。

刘维志仍然记得自己刚进工厂时,这里的生产状况——在凌晨5点的寒冬,工友们开始生火、化皮、熬胶……生产车间里没有季节,气温常年高达五十多度,东阿阿胶珍贵,熬胶对经验和技术也要求极高,稍不留神就有可能变苦、变黑,影响阿胶品质。为此,工友们只能在敞口锅旁不停地用铲子搅动。这是建厂初期东阿阿胶生产方式的真实写照。

如何改善厂房的生产环境呢?

1976年,时任东阿阿胶厂厂长的刘维志开始着手研制蒸球化皮机,经过10个月的努力,一台旋转旋轴空心蒸球——EH-4型蒸球化皮机诞生了。在如今的东阿阿胶博物馆里,仍然可见当年刘维志穿着汗背心,奋力挥舞大铁锤敲打机器零件的照片。

至此,熬胶师丢掉了沉重的铁铲,工友们也免遭蒸汽烫伤,沿袭千年的大铁锅终于退下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一个顶十六个大铁锅的蒸汽球。

中国阿胶行业从此进入了机械化生产时代。

在东阿,与阿胶相关的创新从未停止。他们不仅传承了千年阿胶的几十项独有制作工艺,还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保证东阿阿胶品质的核心手段。

1986年,东阿阿胶正式进入工业发展期,先后进行了蒸球加压化皮改造、机械化生产改造、智能化生产等多项技术改造。阿胶生产新工艺的问世,打破了阿胶半年生产半年闲的千年历史,产能大幅提升。上世纪80年代前,东阿阿胶年产量只有2.4万斤,由国家统一调拨,“县长批个条子才能买个一两盒”,而在1987年,东阿阿胶产量达到73万斤,1993年达到1328吨,占全国阿胶总产量的70%。

同时,阿胶的产品线也在快速扩张,逐步出现了东阿阿胶、复方阿胶浆、中成药、生物制药等大品类。

今天的东阿阿胶炼胶车间里,你会看见化皮炼胶工人坐在计算机旁,敲着键盘,看着仪表,加温、加水一系列操作都由计算机控制完成。回首半个多世纪前建厂初期,很多老东阿人都会唏嘘感叹,谁能想到今天呢?

3重塑:被重新定义的阿胶

伴随着东阿阿胶翻天覆地的发展,“阿胶”也在被重新定义。

几千年来,中药的生产过程一直是感性的。东阿阿胶前任总经理章安女士发现,同样手工操作,每个工人生产的阿胶都不一样,好坏相差很大,到底怎样生产出的阿胶最好呢?

她用了多年时间,从头到尾跟踪生产全过程,从几点几分入水、水温气温压力如何、化验结果如何……事无巨细登记在册,在所有工人中间选择出最佳产品,记录每一个细节,进行对比发现其中的关键所在。

1984年,章安把数年心血写成了两本书《阿胶生产工艺操作规程》和《阿胶生产岗位操作法》。这是我国第一次完整记录传统阿胶生产工艺,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第一批工艺保密项目,不得翻印。

《阿胶生产工艺操作规程》制定了控制阿胶有效成分和杂质含量的15种质量指标,实现了指标的量化。生产流程规范的确定,使得东阿阿胶的生产走上科学、技术化的道路,东阿阿胶成为国家药典里阿胶国家标准的制定者。

而东阿阿胶人对阿胶的挖掘与研究从未停止。

近年来,东阿阿胶成立专门机构,深研历代本草学著作、中医名家论述,挖掘阿胶更多药用价值,搜集整理阿胶古验方3200余个、膏方200多首、医案1750余个、“治未病”膳食养生方近百个。

东阿阿胶也一直致力于阿胶的药理药效研究。如今,东阿阿胶拥有国内外顶尖的专家资源,并先后组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阿胶行业唯一的国家胶类中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

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之间,所有一切孜孜不倦的努力,都在重新定义古老的阿胶产业。

4传承:寿人济世不忘初心

东阿阿胶在飞速发展,他们脚下的东阿县也在快速更新。

阿胶街78号的老厂房,渐渐也从工业的排头兵,变成了一份旧时代的“工业遗产”,浓缩着这座城市的岁月,也记忆着这家企业的发展。

2017年,在保护性利用的前提下,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将78号厂区改造为东阿阿胶文化主题酒店。当传统的车间、厂房、生产设备,蝶变为现代、简约、时尚又兼具工业风格的客房和餐厅,也吸引了更多人,了解阿胶的前世今生。

无数人曾在这里为一块胶倾注一生。而其中的精神内核,始终未变。

几乎每一个东阿人都知道,“寿人济世”四个大字,一直被奉为东阿阿胶的使命,从同兴堂时期延续至今。在东阿,这个传统意味着日复一日的沿袭,一丝不苟地炮制,以及不省人工、不减物力的厚道。

这种传承千年的工匠精神,也是东阿阿胶的长寿基因。69年来,他们的产品以高合格率通过国家各类抽检、飞检,质量标准高于中国国家质量安全标准,多次斩获全国质量金奖,12次入围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的“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

东阿人也在不断为“寿人济世”的座右铭,添加新的时代精神——坚守与创新,寻根与开拓。

早在1915年的巴拿马万博会上,东阿阿胶作为中国优质产品的代表首秀世界舞台并荣膺金奖。一个世纪之后的2015年,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东阿阿胶作为8家山东企业的代表之一,再次走进世博会并荣获“百年世博品牌企业”的称号,传统中医药也走上了世界经济浪潮的大舞台。

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历经百年峥嵘岁月,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弥坚,东阿阿胶人也在用自己的历史,见证这个宏伟的大时代。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东阿阿胶人正是怀抱这样的敬畏之心,去践行、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将之视为红色央企的责任和担当。

一块小小的东阿阿胶,折射出国家的发展,也凝结着人的奋进与追求。这是东阿的故事,也是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的故事。

来源:南方周末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jiao.org/68554.html

发表评论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400-090-9135

邮箱: ejiaobaike@fox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六,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